专注的做事
发现现在自己比较难专注的做某一件事情,可能之前自己也无法非常专注的做某件事情,反而有种错觉是多线程并发作业效率高。专注和多线程会有一些「互斥」,专注让自己在单位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完成单一任务,而多线程则是要求在单位时间内尽可能的完成多个任务。这两者单独拆开并不冲突,各有所长,例如在写作的时候会专注,而在健身时候可以多线程看视频。但注意的是,如果放在同一时刻下肯定会有冲突。毕竟人类的大脑无法像计算机CPU那样,分时分片的去处理任务。所谓的多线程CPU,其本质也是把大任务打散原子化,在最小的时间间隔中顺序的执行。在某一个时间片段上面,一定是专注的。
因此,我觉得现在需要调整自己,让专注力恢复到过去的水平。比方说,通过设备来隔离使用场景,即iPad拿来娱乐,MBP拿来干活。养成习惯后,想要娱乐的时候就会去拿iPad,而想干活的时候,打开电脑也可以更加的专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想了想我在笔记本上面除了码代码,与人沟通之外,做的最多的应该还是上网冲浪,看视频等等,后半部发这些娱乐性质的东西都可以迁移到iPad。MBP性能更加强悍,输入输出方式更加符合人机交互,比较适合工作或者更加专业的场景,而不是拿来看流媒体。而iPad天然的便携,手指的直观交互,在这种娱乐性质的活动中更加的得心应手。况且由于iPad输入的不便利性,或许能减轻我浏览网页的时间,聊IM也是同理。
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如同上面说的CPU那般,定义出来自己的最小时间区间,在某个最小的时间区间里面只做一件事情,忽略其他干扰。这个其实就是「番茄时间」,二十五分钟的专注,休息五分钟,然后继续专注二十五分钟。是不是有点像上学的时候每天的课程安排,上课四十分钟,休息十分钟。为什么现在坚持不下来番茄时间了呢?原因不外乎自己收到的外界噪音太多了,被打断的次数太多了。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内,一会去查查邮箱,一会再去聊聊工作沟通,一会儿看看社交媒体,整个过程被打散且跳跃,这样也就脱离了番茄时间核心理念。所以,和上面的iPad和MBP的物理隔离一样,这里也可以根据不同场景进行分等级处理。
例如,在没有明确任务或目标的时候(如看书,玩游戏等等),可以通过手机设定三十分钟休息十分钟,是为了身体健康。在有比较明确的任务或目标的时候,还是通过番茄时间的方式去来执行,并记录关于某个计划的时间开销,以便追溯和回顾。
既然说道说到专注,还有一个东西是绕不开的。就是目标,没有目标,也就不谈专注。试想一下,漫无目的的刷短视频,玩手机也很「专注」,可就是对个人贡献的收益太低,ROI可能为负数。「制定目标,拆解目标,跟踪目标,回顾目标」都是一整套的逻辑,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这样才会让自己在某一个时间区块更加专注,去做该去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