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乐标的小米 M1 微单
我觉得这件事情更像是一个标志,算是给之前的手机,微单之争,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那就是手机不但会继续提高影像能力去蚕食微单的市场,同时还会适配现有的镜头组,竟而变成可以「打电话的微单」。就我个人而言,手头有几颗 EF / EF - S 的镜头,倘若让它们能在手机上发挥新的作用,我倒是真的想尝试尝试。相对于一些微单内置 Android 系统却不能打电话装 APP 的行为,前一个方案显然会让更多消费者买单。
小米 12 Ultra 上徕卡镜头。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说 Moto 之前的模块手机 Moto Z,还有笔记本上面的 eGPU。毕竟光学的一些限制还是物理层面的,例如最大光圈,法兰距,透镜组的配置等等。数字技术一直在尽可能的还原一个真实的结果,且不论各手机厂商的镜头调教,屏幕显示差异,单单就记录而言,我不得不说和真实还是有差距。
当然,这个问题再讨论下去也没有意义,不然现在主流的影像设备也不会被数字化的产品占据了大半江山。从消费级市场的使用场景来看,记录比创作是更具有普世价值的,那么所有的手机厂商都在点这颗歪的天赋树也是能找到合理的动机。而当市场产品能力拉不开层次时,做一些差异性的突破,去往那一小撮人的需求上去靠近,也何尝是一种有意义的试验。其实这么做会有一点冒险,一来搞严肃摄影的人觉得就是个玩具,二来随便拍拍的人又觉得有点划不来。是不是有点像游戏 PC 机和笔记本+ eGPU 的既视感,两波群体实际上并没有重合。至于,不差钱的抉择,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当然,对于目前小米这种解决方案,我还是有一些顾虑。先把电量的问题先放一放,就单从操作的层面来说,现有的这种方案也不甚完美。比如:
- MF 的光圈可能对于新手不是友好,出片率低
- 没有快速拨盘,无法快速的调整 iOS / 快门等参数,快门按钮同理。LG G5的那个拨盘,快门方案我觉得可以借鉴
- 如何平衡现有的手机功能,总不能强行的把玩手机的场景和拍照场景给分割开。就算通知消息可以不理,突然来个电话,举个镜头接电话,还是很考验gong二头肌
- 重心的偏移问题,单手使用会比较困难,更别提单手竖屏使用了
我觉得这件事情更像是一个标志,算是给之前的手机,微单之争,做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那就是手机不但会继续提高影像能力去蚕食微单的市场,同时还会适配现有的镜头组,竟而变成可以「打电话的微单」。就我个人而言,手头有几颗 EF / EF - S 的镜头,倘若让它们能在手机上发挥新的作用,我倒是真的想尝试尝试。相对于一些微单内置 Android 系统却不能打电话装 APP 的行为,前一个方案显然会让更多消费者买单。
想想看一路走来,从最早的 Sony 微单内置 Android,到 Moto Z 的影像模块化尝试,再到现在的小米 12 Ultra。手机影像模块化的道路虽然曲折,但好在仍然有厂商愿意尝试,那么我觉得未来还是有理由期待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