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阅读书摘

12月阅读记录

《南货店》Done
《产品思维》Done
《重来》Done
《深度休息》Done
《爱上跑步的13周》Done
《飞鸟集》Done
《哆啦A梦合集第三册》Done
《哆啦A梦合集第四册》Done
《每个人的经济学》30%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4%

12月阅读书摘

《南货店》

第一部

第一章

后生,莫太心急,慢慢来,慢慢来哉。

第六章

这并不是运道,这是生意经。就好比自己南货店里做生意。现在物资紧缺,大家按票购买,人人都高攀着你南货店。不能因为南货店高高在上,态度就差了,服务就不好了。否则将来一定时候,物资丰富,票据取消,事情就颠倒过来了。所以,平时马师傅总想尽一切办法跟村里人搞好关系,逢年过节帮着写对联,村里人婚丧嫁娶,他也上门帮着商量出主意。马师傅想,许多事,现在看来没必要,长远了,却是最要紧事情。这是什么,这就是一本生意经。

第十九章

这么多年来,无论是在长亭南货店,还是到了黄埠,做任何事,他都是生着一股劲,要为牢监里父亲争口气。但现在,父亲没有了,秋林觉得身体里的那股劲也松掉了。今后自己还能怎么做,还能做给谁看呢?

第二十章

秋林坐在昏黑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景物剪影一般,脑中想起许多人来,父亲,知秋,还有马师傅,齐师傅,吴师傅,豆腐老倌,长长一串名字,秋林突然明白一桩道理,人这一世,无非就是一个人一个人地认识,又一个人一个人地离开。做人真是空空一场,丝毫没有意思。想到这一层,一时之间,秋林心中孤独竟难以抑制。

第三部

第二十二章

你当我是官,每日我面前讨饭一样讨,我不会给你。你当我是朋友,一句话不讲,我硬塞也要塞给你。做人一世,朋友最难得,话说穿了,当官能当几年,权力这东西,过期作废,不帮自己朋友帮谁?

第二十四章

两个人一左一右紧跟身后,嘴巴里陆经理长陆经理短,全是马屁闲话,一刻没有停过。秋林第一次来收购站,对收购站业务不熟悉,本该虚心下问,但他记牢鲍主任提醒,当领导不能让自己看上去像生手,便背了背材料上看的去年收购站总结,又对今年的业绩做一些新要求。最后,秋林强调,抓业务要紧,但不能为了提高业务去走歪门邪道。特别是把控好废品收购来路,千万不能收贼偷货。秋林红口白牙讲了一通,孔一品和春梅脸上都露出夸张表情,直夸秋林对收购站情况内行。

第二十六章

邱福茂说,陆经理,讲句真心闲话,我这个人,像个什么呢?什么都不像,混里混沌活了一世,解放前参加革命工作,当过兵,解放后,当了领导,经历“文革”,后来又赶上改革开放好日子。想起来,似乎像是什么时代都赶上了,又像是什么时代都没赶上。现在离休了,躺在床上想想自己大半生,就像大雾天,白糊糊一片,似乎眼前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没有,真让人害怕呀。

第二十七章

杜梅叹口气,说,以前为学这手艺,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打。我拼了命,就是想学一门一世都可以养活自己的手艺,可你看,这才过了几年,就再没有用场了。这社会怎么变得这么快,我脚步这么慢,哪里跟得上?唉,要是一切都慢慢来,还像以前那样,该有多好。

《产品思维》

第一部分 认知用户

产品经理和创业者的存在价值是洞察商业规律、市场机会背后的用户诉求和用户心理,这要求我们对用户有足够深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动态的、深入的、差异的。认知用户的基础是用户画像,之后通过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对用户决策判断进行约束,最终才能找到用户的真正需求。

用户是一切产品的源头

而现实世界是物理世界和人的心理世界的组合,我们不能不考虑每个人的认知,并且想办法抽象出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产品经理和创业者的存在价值,不仅是洞察商业规律,洞察市场机会,更重要的是洞察这背后的用户诉求和用户心理。这要求我们对用户有足够深的认知,这种认知不是静态的、表面的、平庸的,而是动态的、深入的、个性的。

第三章 利用场景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

有时我们会疑惑,为什么旅游景点的游客总是愿意大手大脚地花钱。哪怕同样的饮料、同样的食物、同样是义乌生产的纪念品,游客都毫不在意,愿意用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购买。除了“不能白来一趟”的心理外,更多的正是“我正在旅游”这个心流决定的。既然已经支出了高昂的出行和住宿费用,既然已经在这样的状态下了,那何必再纠结这点小钱,出来玩就是要开心的……在这种心态下,游客对大多数消费的心理阈值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需求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下面这个经典的例子许多读者应该耳熟能详了,试看以下两个场景:● A.今晚你打算看一场票价200元的演唱会,在出发前发现丢了200元现金,这时你还会不会打算去看?● B.今晚你打算看一场票价200元的演唱会,在出发前发现门票丢了,再买一张还是需要200元,这时你还会不会打算去看?大多数人都会在A场景下选择仍然要去看,B场景下则选择不去看了。虽然实际损失都是200元,但在心理账户里,B场景是在这场演唱会上花了400元,算下来就不值得了。

第四章 怎样探索用户的心智

第三,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这是一种更严重的证实偏见,即当假设被相反的信息否定后,我们反而更加深信自己原本的假设。
人的思考方式里有根深蒂固的叛逆性,尤其在缺乏自我批判的习惯时,会对外部反对自己想法的声音持有敌意,对方越是急切说服你,你越是认为他说的是假的。
外卖骑手或者司机听到其他用户、客服或者平台官方提供的证实他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信息后,有不少人反而会觉得“他们都是不清楚真相的”或者“官方的辟谣肯定心里有鬼”,继而更加深信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

我们了解的知识越多,就越会丧失在不了解的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在产品决策中,避免这个现象至关重要。

第五章 找到真实有效的需求点

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产品设计者应该为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负责

为1%的用户做重度功能,不如为50%的用户做轻量的普适功能。

第六章 基于用户需求而判断出的用户价值

知识付费领域有非常好的实践案例供我们参考。如果对知识付费的产品(比如得到、知乎大学、极客时间等)比较熟悉,就会发现,这些产品的导师未必都是每个领域最顶尖的专家,而是很优秀的内容输出者。他们制作的内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因为在这样的产品里,“能否轻松有效地获得知识和经验”才是用户价值判断的标准,“老师是不是很厉害”其实并不是用户价值的标准。

产品思维是从外到内的认知

“现在市场上缺少一款这样的产品给用户”,代表的是产品价值逻辑成立,但并不代表“我去做这款产品就一定能够成功”。从创意到实现,并非有足够的认知就行,还要包括至少两个核心逻辑:● 供给侧能力;● 迭代思维。

第九章 深入场景,探索供给侧的价值

正因为巨头公司往往都是模式创新中的佼佼者,才让更多的草根创业者看到了曙光,认为互联网创业都应当是这样的模式创新。但实际上很残酷的是,模式创新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都非常苛刻,且像过去那么密集的新要素兴起的机会已经暂时没有了,下个新要素是什么,什么时候会来,其实是遥遥无期的。而在当下要素已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指的是以PC、智能手机、移动流量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时代),再想突破一个新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也许唯一可以考虑的,就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在更快的流量这个新要素下可能有少量的模式创新机会。

第十章 以四个步骤驱动产品迭代

知名的二手书产品多抓鱼的创始人猫助是这么描述她的产品的第一个版本的:“我们找了一些可能有意愿卖二手书的朋友,然后说‘如果你想卖书就@群主,群主会给你约快递,最后群主会单独把钱打给你’。群主收到书之后会把书名写在Excel里,然后再发到群里说‘我们今天上新了,快来挑挑你喜欢的书’。这就是最早的多抓鱼。”这是我见过的最典型的MVP之一。

确定试验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预期和判断标准,否则所谓的“迭代思维”就会流于形式。有不少自认为了解迭代思维的互联网公司,会反复做最小成本版本和A/B试验,却从来不复盘,也不关心过去判断的正误,那跟没有做迭代并没什么区别,是属于“自上而下式的设计”,不是基于用户的“自下而上式的设计”。

在迭代过程中,“坚持对的,放弃错的”是最容易理解,也看似最容易执行的一项工作。可惜,比较容易执行的是前半部分“坚持对的”,而不是后半部分“放弃错的”。

第一,确保在预期时,就设置清晰的退出机制。

第二,塑造无压力的试错环境。

第三,由第三方来做中立的判断。

《重来》

哪来的从错误中学习

另外一种普遍的错误认知是:人要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你到底能从错误中学到什么?你能学到的只是不再重蹈覆辙,但这有什么意义呢?你还是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

工作狂

工作狂的存在使那些不以加班为乐的员工感到无所适从。在工作狂扎堆的企业环境里,就连“按时上下班”都让人觉得是一种无理要求了。这种文化令正常工作的员工心怀愧疚、士气低落。不仅如此,人们还会因此陷入一种“跟风”状态——每个人都在义务加班,根本就不管到底有没有生产力。

如果你只是为工作而工作,那么你就会丧失判断力。你的价值观和决策方式都是扭曲的。你没有能力去判断哪些工作值得做、哪些工作该放弃,最后搞得自己筋疲力尽,而一个筋疲力尽的人是无法做出明智的决定的。最后,工作狂实际取得的成就并不比正常人高。他们自诩为完美主义者,但这仅仅代表他们浪费了大量时间去关注次要的细节,而不是推动下一项任务。

不可能的宗旨

坚守某种信念并不仅仅是把它写下来。不但要相信这种信念,还要让它成为你的生活方式。

条件受限是好事

作家们常常自我限制,并将其当成是激发创造力的源泉。莎士比亚沉迷于十四行诗的限制中(一种抒情诗,以抑扬格五音步做成,有特定的押韵格式)。俳句和五行打油诗也是在严格的格式限制上激发出了作者的无尽创意。像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以及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这类的作者就发现,坚持使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能为作品带来强大的冲击力。

与其做个半成品,不如做好半个产品

同时做N件事情的结果就是:一大把绝妙的点子最后被转化成一个蹩脚的产品。人不可能同时做所有的事情,并把事情做好。你的时间、资源、精力、注意力都是有限的。一次做好一件事就已经不容易了。想一次做十件事?拉倒吧!有舍才有得,砍掉多余的野心,你就会发现慢慢做一件正事要胜过毛毛躁躁做一堆傻事。

从核心出发

当你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情时,总有一些力量将你拉向不同的方向。这当中包括你能做的、你想做的以及你必须做的事情。你应该从必须做的事情开始下手,即从核心出发。

做出决定就是取得进展

只要有可能,就不要说“让我们考虑一下”,而是“让我们做决定吧”。主动做出决定,不要苦等最佳方案,要积极决策、果断前进。

事业不是建立在“回头再说”之上,而是建立在“搞定”之上的。

拒绝照搬

也许由于我们今天身处一个“复制+粘贴”的世界,你可以直接剽窃别人的文字、图像或代码。而这也意味着你打算充当盲从者,用这种方式来建立自己的事业。然而,这是一个失败定式。这样做的问题在于,简单复制扼杀了深层的理解——而理解才能激发成长。你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当你复制、粘贴时,就会忽视这一点。你照搬的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被模仿对象的深层本质。

谁管他们在做什么?

把目光放到你自己身上来吧。你自己本身的变化比外界的变化更为重要。当你把时间浪费在关注他人身上时,就没有时间去自我提升了

养成对客户说“不”的习惯

这样做的目标是确保你的产品就是你自己的产品,你是自己产品最忠实的粉丝。这样一来,你就能宣称:“我觉得你会爱上它的,因为我爱上它了。

普及知识,赢得竞争

传道授业能为你建立起凝聚力,这是传统市场策略不可望其项背的。通过杂志或网络广告去赚取眼球是一回事,通过讲授知识来赢得人们的忠诚则建立起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关系。后者会更加相信你、尊重你,即使他们不使用你的产品,也仍然是你的粉丝。

放弃牛人

一旦人浮于事,问题就会显现出来。你得开始没事找事地设计出一些工作,好让所有人都忙碌起来。虚无的工作带来的是虚无的项目,而虚无的项目花费的却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带来的也是实实在在的麻烦。

《深度休息》

呼吁休息

好奇心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许多动物的品质之一。尽管我们许多人已经拥有了当下生存所需的一切,但我们仍然想知道另一座山的背后、大洋的彼岸或遥远的星球上有什么。我们渴望探索,渴望发现更多,渴望寻找意义。作为一个物种,我们的好奇心是我们生存和成功的关键。但好奇心也有缺点,它让我们不断地折腾,永无安宁。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必须做点事情。我们对“做事”的定义非常狭隘。对大多数人而言,“做事”就是忙碌,而且不是一段时间,是无休止地忙碌。

08 空想

在实验中,正如我一样,参与者的自然倾向就是试图去润色自己的想法,让它听起来比实际更有趣。而赫尔伯特以随机的呼叫的方式出其不意地捕捉我们的想法——真实的想法,那种可能的、最纯粹的、无意识的想法。平庸是件好事,我们的绝大部分想法本就微不足道。赫尔伯特一直在研究的就是,当我们什么也没做,也就是休息的时候,我们的大脑的活动。

小憩片刻

当然,并不是每个工作场所都有这样的自主权。当走进办公室时,看到一些员工在聊天,一些人在泡咖啡,剩下的人在盯着窗外,老板可能会不高兴。但是,明智的雇主开始意识到,这些休息时间不仅对员工个人来说是必需的,对公司的收益也同样至关重要。更高的生产效率并不来自一味苦干,而来自更高程度的专注和创造力。休息有助于提高专注度和创造力。

独自听还是与别人一起听?

我们过去必须付费去听音乐或者自己制作音乐;演奏、聆听和体验音乐在过去是非同寻常的事情,是一种罕见而独特的体验。现在,听音乐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而无声成了稀缺品,我们要为之付出代价才能品尝。

读者的精神世界

菲利普·普尔曼(Philip Pullman)所写:“书提出建议,读者提出疑问,书回应,读者思考。”阅读中,我们带着自己的个性,带着以前的阅读经历,带着自己的先见、预期、希望和恐惧,与书不期而遇。

《爱上跑步的13周》

3 在路上

许多健身爱好者都有写训练日志的习惯,运动员通常有过去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记录。这些记录能向他们展示一幅巨大的画面,展示着训练随时间而变化。如果你决定保持记日志的习惯,最开始你会发现这是非常让人困扰的,但是如果你坚持记录一些细节,比如饮食、睡眠情况、热身和拉伸身体的时间、在什么时间跑步、跑去哪儿、跑了多远等,你会发现自己开始了一种新的健康的生活模式。

5 跑步心理学

晚上在温暖的被窝里很容易想象自己能够征服山峰、跑完马拉松,但是在你清醒的时候是另外一回事。从一个梦想者到一个实干家,你不得不像训练身体一样训练你的心理。

你在办公室工作了一整天,你的社交活动和家庭义务是最具有优先权的,你累得要死所以不能再跑步……疲倦是会自我复制的。看上去很矛盾,但是为了得到能量你必须耗费能量。你做得越多,你能做的就越多。

9 常见的伤病及恢复

一个人对受伤的反应和后来的应对方式是随个体变化的。按照运动心理学家大卫·考克斯博士所说,任何一个经常跑步或者锻炼的人在受伤后,当他们不能表现出最好的状态时,都会经历相当长的调整期。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个调整期有5个阶段:拒绝和自我隔离、愤怒、期待、绝望、接受。考克斯博士说:“这个模型对于预测受伤后的情绪反应非常有用。”